居庸关云台,又称“云台石阁”, 该云台建于元末至正年间,是万里长城的著名关隘之一,位于北京城北50多公里的军都山幽谷当中,两旁层峦叠嶂,树木葱茏。云台是一座下大上小的汉白玉石台座,呈长方形,台顶四周为雕花石栏及排水龙头,台子正中南北方向辟有一形状如半个八角形的卷洞。台券门内外的浮雕和装饰均为藏式风格。元代文人迺贤的《金台集》卷二里有一首《居庸关》诗,大概是对这里景色的最早描述:
居庸关所在的峡谷叫“关沟”,一直是北方商旅进京的必由之路,自然也是一处重要的边防要塞,所以那里从汉代开始就建有一个关城。关城的规模和繁华程度在元代发展到了顶峰,清代末年渐渐荒废。现在我们看到的居庸关是20世纪末为迎合旅游的需要而重修的,虽然雄奇壮丽,但已经全非旧貌了。
居庸关原样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只有一处,就是城中央的“云台”。这座云台过去被称作“过街塔”,始建于元至正五年(1345)。过街塔上面原本真的有三座塔,后来在清代坍塌,于是人们在上面改建了一座小寺庙,再后来庙也没有了,只剩下9米多高、25米多长的汉白玉基座,门洞两侧还保留着精美的佛教浮雕和《佛顶尊胜陀罗尼》《如来心陀罗尼》两部佛经的刻文。
云台高约10米,底部东西长26.84米,南北宽17.57米;顶部东西长24.04米,南北宽14.73米。云台南北两面正中开有相连通的半八角形券门,高727米,宽6.32米。券门内外的浮雕和装饰均为藏式风格。台顶四周为雕花石栏及排水龙头,台子正中南北方向辟有一卷洞,形状如半个八角形,属于中国古代砖石拱中一种较为特殊的构造。卷洞宽6.32米,高7.27米,长17.57米,车马可在内通行。券门内壁的顶部雕刻有5个曼陀罗图案,斜顶部雕刻有十方佛图案,曼陀罗和十方佛之间雕刻有千佛。
两侧垂直的内壁雕刻有四大天王造像,东西两壁各有两尊。在四大天王造像之间的两面均有石刻文字,其中一侧为藏文、梵文、汉文、八思巴文、维吾尔文和西夏文拼写的《陀罗尼经咒》;另一侧为藏文、汉文、八思巴文、维吾尔文和西夏文记载的《造塔功德记》
部分图片来自微博用户@顾和吴老
西夏文《造塔功德碑记》局部
门券内西侧石壁上的题刻
居庸关云台券门内壁的五曼荼罗的主尊佛像,由北往南依次为:释迦牟尼佛(如来佛)、阿弥陀佛(菩萨形)、阿佛(菩萨形)、金刚手菩萨、普明菩萨。其中除释迦牟尼为佛祖之外,其他四菩萨在此显现,则有四方教主的意思。五曼荼罗连同其他佛像,共197尊。十方佛的每方佛周围还分别刻有小佛102座,共计小佛1020座,取共千佛之意。这些小佛,是明朝正统年间,修建泰安寺时,由镇守永宁(今延庆县境)的太监谷春主持补刻的。连同十方佛下的菩萨、比丘,券顶两侧共有刻像1060尊。
居庸关云台顶部有55根栏杆,四个方向均有挑出的两层石平盘,栏杆下一圈是祥云和莲花雕刻。每根栏杆下是龙头,同时还有龙头吐水纹饰。上有如意云、兽面和缨络垂珠的浮雕。石平盘上方安装有一圈石质护栏,护栏望柱下方和台顶的四角位置均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。
居庸关云台为研究民族关系史、佛教史、建筑史、艺术史等提供第一手材料,保存下来的西夏文和八思巴文石刻文字对破译古代文字,以及研究西夏、蒙古历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。